足跟痛主要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。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。
《诸病源侯论》说:“夫劳伤之人,肾气虚损,而肾主腰脚”,说明劳累过度与肾气不足均可引起腰脚痛。跖腱膜自跟骨跖面结节起,向前伸展,止于五个足趾近侧趾节的骨膜上,如果长期持续的牵拉,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,亦可引起局部疼痛。
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,多为一侧发病,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。早展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,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,但行走过久疼病又加重。局部检查不红不肿,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处压痛,如跟骨刺较大时,可触及骨性隆起。
X线摄片可帮助诊断,但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往往不符,有骨刺者可无症状,有症状者有时可无骨刺。 1.滋阴活血汤 【功能主治】功能补肾壮筋,活血止痛。主治足跟痛。
【处方组成】熟地30克、鸡血藤30克、肉苁蓉20克,牛膝15克,白芍15克、黄芪15克、黑杜仲12克、当归12克、淫羊藿9克、红花9克、毛姜9克、木香3克,水煎服。
【临床疗效】治疗20例,治疗时间从5天~30天不等。结果治愈16例,好转3例,无效1例。
【按 语】本病属肾虚,兼有瘀血者为多,本方中熟地填骨髓,长肌肉,生精血,通血脉,益肝肾;黑杜仲、牛膝、淫羊覆入肾,强筋骨,补肝肾:鸡血藤,当归、白芍,红花活血逐瘀止疼;毛姜接骨续筋,治跌打折损;黄芪扶正补气:肉苁蓉补精血;木香行气止痛。 2.消瘀止痛散 【功能主治】功能活血消瘀,通经止痛。主治足跟痛。
【处方组成】当归20克、川芎15克、乳香15克,没药15克、栀子15克,研末备用。用时将药放在白纸上,药粉面积按足跟大小,厚约0.5厘米,加热后敷于患处。
【临床疗效】治疗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37例,结果全部痊愈。
【按 语】足跟痛一症,有肾精不足而致,有瘀血阻络而成。本方中当归,川芎、乳香、没药均为活血消瘀、通经活络之药;栀子一味,有凉血散瘀、消肿止痛之功效。诸药合用,外敷患处,能起到活血消瘀,通经止痛之功,故对由于瘀血阻络所致的足跟痛,有满意的疗效。 3.骨刺浸剂 【功能主治】功能软坚散瘀,消炎止痛。主治足跟痛。
【处方组成】地鳖虫40克、五灵脂30克、白芥子30克、制草乌30克、三棱30克、威灵仙60克、楮实子60克、马鞭草60克,苏木60克、海带60克、皂角刺60克、蒲公英60克、延胡索60克、汉防己60克,上药水煎达沸后3~5分钟,加入食醋100毫升、鲜葱100克,至温后,患脚放入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,每天2次,每剂药浸4次后,更换新药,平均治疗1~6次,
【临床疗效】应用33例,优13例,良5例,可10例,无效5例。
【按 语】方中以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、通络止痛之药组合而成。加上醋能软坚引经,鲜葱有散寒解表功效。诸药合用,切中病机。故收效可较满意。 4.三 生 散 【功能主治】功能温化寒痰,燥湿散结。主治足跟痛。
【处方组成】生南星、生半夏、生草乌各等分,粉碎过筛,制成粉剂,装瓶密封备用。应用时用鸡蛋清调配适量本方匀涂患处,每日换药2次,1个月即可控制病情。或将本方适量渗于膏药内调匀,趁热贴患处,外加绷带固定,每5~7天换药1次。
【临床疗效】治疗656例,经随访3~5年,结果痊愈492例,占75%;效果良好者144例,占21.9%;无效者20例,占3.1%。总有效率为96.3%.
【按 语】、本病系寒痰湿邪为患,拟以温化寒痰、燥湿散结之法。三药为二辛一苦,二温一平,意在辛能散结,温能散寒,苦能燥湿,湿去则痰消,痰消则结开,结开气血畅,疼痛自解矣。
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