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店变“图书馆”,有人带被褥占座到凌晨22日上午10点,广州天河城星巴克门店已座无虚席。与往常不同的是,近半数顾客面前没有咖啡杯,而是摊开的笔记本电脑和 textbooks。记者观察发现,靠窗位置有3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上网课,桌面只放着自带的保温杯;角落座位一位白领则支起折叠支架办公,电脑旁的星巴克纸杯还是空的。“昨天看到新闻就来了,从早上8点待到现在,中间出去吃了个饭。”正在备考研究生的小林告诉记者,她已在门店连续学习12小时。更极端的案例出现在深圳华强北门店,有网友晒图称凌晨2点仍有人带着被褥在店内休息,“像极了24小时自习室”。
不消费也能享免费福利,员工称“压力山大”,根据星巴克中国官方回应,“星子自习室”不设消费门槛,提供免费电源插座、饮用水和Wi-Fi,且不限时长。但记者走访发现,不同门店执行标准不一:广州体育西路店明确划分“自习区”和“消费区”,自习区需扫码预约;而深圳海岸城店则完全开放,员工不会主动询问是否消费。“这两天客流量增加了30%,但消费转化率反而下降了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店员透露,部分顾客长时间占用座位却不消费,导致真正想喝咖啡的顾客找不到位置,“我们尝试过委婉提醒,但被投诉‘强制消费’,现在只能听之任之。”
展开剩余65%瑞幸、库迪加速布局“低价+空间”,星巴克被逼转型?星巴克此次举措被业内视为应对本土品牌竞争的无奈之举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二季度,星巴克中国门店数7758家,瑞幸已达15200家,后者通过“9.9元咖啡”策略持续抢占市场份额。今年6月,星巴克曾将三大品类产品降价5元,但效果有限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:“星巴克的核心优势在于‘第三空间’体验,当瑞幸也开始布局‘咖啡+办公’场景时,星巴克必须通过差异化服务巩固客群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库迪咖啡上个月已在10个城市试点“24小时学习空间”,提供付费储物柜和打印服务,直接对标星巴克。
公共空间还是商业场所?律师:权利边界需厘清“不消费占用座位是否涉嫌侵权?”这一话题在微博引发3.2亿次阅读。支持方认为:“门店作为公共场所,消费者有权短暂停留。”反对者则表示:“商业场所不是慈善机构,长期霸占座位损害商家权益。”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:“目前法律对‘合理停留时间’没有明确规定,但根据《民法典》,消费者应遵守经营者合理的管理规定。商家可通过设置预约系统、高峰期限流等方式平衡各方利益,而非一刀切开放。”
从“卖咖啡”到“卖空间”,行业将走向何方?星巴克自习室引发的争议,折射出咖啡行业从“产品竞争”转向“场景竞争”的趋势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国内“咖啡+空间”模式门店同比增长45%,部分品牌空间服务收入占比达20%。但过度依赖空间可能带来新风险:上海某精品咖啡店老板透露,其门店自习顾客占比超60%,导致坪效下降30%,“现在考虑推出最低消费标准”。业内专家建议,咖啡品牌需探索差异化场景运营,如星巴克可针对付费会员提供专属自习区,中小品牌则可聚焦社区化、垂直化空间服务,避免陷入“免费内卷”。
发布于:福建省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