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!”这句话,是吴石将军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说出的肺腑之言。
你要说这人,活得就像一瓢烈酒,烈得让人心头发烫。
那年头,谁家不是盼着天亮有口饭吃,盼着国家能有个好日子?
可这南京城刚刚打完仗,胜利的欢呼还没落下,门口的风就又卷起来了。
1945年,抗战刚打完,吴石一家总算是从贵州、武汉几个地方东拼西凑,赶回了南京。
租住在湖北路翠琅村,还和胡雄那位老战友做了邻居。
家里啊,门槛都快踩平了,亲朋好友络绎不绝,像赶庙会似的。
谁都愿意在吴家住两天,哪怕屋里简陋得很,也硬是比外头的旅店香。
王冷斋、陈长捷、李黎洲、施秦祯、吴仲禧这些老朋友,个个都是风云人物,来了就不舍得走。
吴石这人,心肠软得很,见不得旁人受委屈。
吴仲禧被人冤枉扣押,他气得拍桌子,直接跑到监察局讲理,亲自派车把兄弟接到家里。
对晚辈也没闲着。
像罗伯鹏,没爹没妈的孤儿,吴石看着心疼,带回家跟自己孩子一样吃住念书。
还有陈柏林,战时被怀疑是地下党关进了贵阳监狱,吴石二话不说,连夜给贵州省主席杨森打电报,硬是把人保出来。
他自己也说过,“我这辈子救人救急的事儿,数都数不过来。”你要问他图个啥?
人家就是一腔热血,啥都不怕,心里头只认一个理:做人得厚道。
看他平时待人接物,嘴上老挂着一句:“咱能帮忙就帮忙,吃点亏又咋了?”这劲头,真是让人佩服。
说起吴石当时的工作,国防部史料局局长,不算什么实权职位,他就是想远离那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战。
可世道不由人,外头风声鹤唳,内战的影子越来越沉。
国民政府一班官僚,手脚不干净,巧取豪夺贪污腐化的事儿满天飞;金圆券印得跟大白菜似的,钱贬值得比烂西瓜还快,老百姓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。
吴石心里一着急,就跟身边朋友唠叨:“国民党不亡,这天理能服人吗?”有的时候,连蒋介石都注意到了他的言论,问起福州绥署副主任吴石是个什么人,能不能带兵打仗?
可是吴石哪愿意参与那些自相残杀,他私底下早就认定这局势没救了。
尽管身在高位,吴石心里牵挂的还是家乡。
福州地区遇上大洪灾,十万灾民没地儿住,吴石一边求中央拨粮,一边发动同乡捐钱,他自己一月工资全捐了出去。
还派人跑上海找施泰祯凑了一万元买粮买衣服,全都送回去救急。
你看这人,自己过得紧巴巴的,救人从不手软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战争的火苗却越来越旺。
到了1949年,蒋介石下野,南京城里学生们上街游行。
警备司令张跃明竟然下令开枪,闹出血案。
吴石听说了,眉头紧锁,跟儿子说:“日子不会太久了。”还劝孩子赶紧回上海避避难,“子弹可不认人。”可这儿子倔得很,说同学们都不跑,自己也不能丢人。
吴石无奈,把最后的20美元塞到孩子手里,说了句:“你自己小心。”话一出口,眼睛里全是舍不得。
紧接着,解放军攻进南京,城里风声鹤唳。
吴石又让胡雄开吉普车来学校找娃,硬劝儿子走,儿子还是不肯。
那天,父子俩在风雨里说了最后几句话,谁都没想到这竟成了诀别。
第二天,歌声在南京响起来:“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……”全家就此各奔东西,骨肉分离,一晃就是几十年。
福州解放前夕,吴石被调去了台湾,家里人也跟着过了海。
两岸断了联系,音信全无。
到了1965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闹起来,孩子们在北京见了老友何遂。
老人家说起当年逃离台北那一幕,眼泪都掉下来了。
吴石亲自买机票送人上飞机,自己却留下来,满脸笑容说:“我有这块国防部参谋次长的牌子,没关系,你快走!”结果这一送,就是永别。
吴石被害后,家里日子更难熬。
母亲带着六岁的儿子和十六岁的女儿,一边含辛茹苦养孩子,一边守着吴石的遗书。
他在狱中写下:“余素不事资产,生活亦俭朴,手边有钱均以购书与援助戚友……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,应知自立为善人。谨守吾家清廉勤俭家风则吾意足矣!”还赋诗一首:“天意茫茫未可窥,悠悠世事更难知。平生殚力唯忠善,如此收场亦太悲。五十七年一梦中,声名志业总成空。凭将一掬丹心在,泉下差堪对我翁!”这诗句写得好,真是有点“老树昏鸦,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的意思。
等到“文革”落幕,周恩来、叶剑英这些大人物亲自过问,河南那边专门派人来说明情况,给吴石追认了革命烈士,还发了650元抚恤金。
他儿子没用自己花,全交了党费。
直到1982年,家里人才终于在美国洛杉矶又见了面,母亲从台北带来父亲的遗书,全家在异国他乡团聚。
1992年,小妹学成带着妹夫夏金辰回郑州,把父亲遗骸捧回家供奉三年。
1994年,弟弟健成又带着母亲的骨灰从美国回来,在北京福田公墓举行父母合葬仪式。
那墓碑上刻着:“吴石将军 王碧奎夫人之墓”,碑文是罗青长审定的,由老秘书郑葆生题写。
字里行间满是对父母的敬仰和怀念,写他们一生清廉,两袖清风,爱国爱民,功垂千秋。
朋友何康站在墓前,感慨万分,说:“吴伯伯那人,心里一直是希望中国有个明亮的未来。不满国民党的贪污腐化,自己绝不参与内战指挥,不为蒋介石出一谋一策。他反对内战,致力于全国解放和祖国统一,功垂千秋。他博学多才、廉洁奉公、忠厚待人、爱憎分明、两袖清风,在那个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。”
那天,吴石的孩子们都站在墓前,一边点香一边掉眼泪。
往事如烟,百感交集,谁说历史没温度?
说白了,吴石这一生,比那长江水还要曲折,比南京城的老巷子还要深远。
他的故事,像老树下的根,埋得深却让大树长得直。
一个人能不能改变历史?
谁知道呢,至少他活得问心无愧。
这一家人,三代人的命运都跟国家拧在一起。
有人问,这样的人到底值不值得?
咱河南人一句话,有劲儿就使,有情就念。
吴石一生清廉,救人无数,留给后世的不是钱,不是官位,是那份骨子里的忠厚和实诚。
谁家没有个老父亲?
谁不在风雨里守过家门?
这故事说出来,人人都能扯上两句,“咱家也是,世道不易,做人得厚道。”
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,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来处理。
网上安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